吴茱萸
拼音WúZhūYú
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及毛脉吴茱萸未成熟的果实。
性味辛;苦;热;小毒
归经肝;胃;脾;大肠;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儿痘疮口噤者,啮茱萸一、二粒抹之即开,亦取其辛散耳。方剂举例:吴茱萸汤,左金丸,温经汤,釜底抽薪散,四神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