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生物制剂不良反应、流感与肺炎,避免过度恐慌。
1特殊时期,线上答疑已成“医生必修课”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不但在我国传播迅速,也影响了全球多个国家。在两个月的持续斗争后,我国疫情防控已取得显著成效,疫情蔓延态势已得到有力控制,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国内抗疫形势持续向好的同时,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疫情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境外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目呈暴发式增长,防控任务依旧艰巨繁重,我们决不可盲目乐观、麻痹大意,不获全胜不轻言成功。
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式,也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医院人群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充分利用网络途径,保持医患沟通,为患者答疑解惑,已成为医生的一项“必修课”,其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无疑是患者经常咨询的重点问题。
银屑病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程长,易复发,冬季易加重。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与新药的陆续获批,多种生物制剂已广泛应用于银屑病治疗,并改写了银屑病的治疗目标与管理模式,皮损完全清除与高生活质量已成为银屑病治疗的新目标。
新近发布的《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指出,银屑病的最低治疗目标为达到PASI50或生活质量改善(如DLQI改善≥4分)或情绪低落缓解,达到满意疗效的治疗目标为皮损完全清除或PASI90、IGA0/1[1]。以年获批上市的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为例,在中国三期临床研究中,银屑病患者接受司库奇尤单抗治疗1周时,97.7%患者达到PASI75,81%患者达到PASI90,意味着超过八成患者可在治疗后达到皮损清除或完全清除[]。
通常来说,生物制剂的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好。仍以司库奇尤单抗中国三期临床研究为例,仅有3.%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表1)[]。
表1司库奇尤单抗中国三期临床研究安全性数据
由生物制剂不良反应造成的上呼吸道感染与流感、新冠肺炎如何区分?在特殊时期,医生应如何解答银屑病患者的疑惑?
正确区分上呼吸道感染、流感与新冠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有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急性炎症的总称。可分为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其中以急性感冒最为常见,症状为喷嚏、鼻塞、流鼻涕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3]。
流行性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有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眼结膜充血、胸骨后不适以及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重症流感病例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和淋巴细胞减少,可伴有脓毒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不全[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5]。
3保持密切接触,避免过度恐慌在大多情况下,生物制剂不良反应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处理。为避免患者过度恐慌,医生应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对患者进行充分教育,并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保持联络通畅与密切沟通,及时为患者答疑解惑。
原则上应建议出现发热的患者暂时停用生物制剂,做好防护措施,及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而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湖北地区居住史和疑似患者接触史的患者,则无需过度恐慌。在此特殊时期,无论医生或患者都是“战士”,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就能为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往期推荐肺炎疫情当前,更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