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服方法大全,自己收好,发给朋

中药有很多的剂型,

什么中成药、饮片、丸剂、散剂、汤药、膏方、药酒等等,

这里面最最有讲究的一种剂型就是汤药了。

《本草纲目》曰:

“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句中医药典籍经典里的这句,

说的就是汤剂的质量与煎煮药物的用具,

水量,火候,时间和方法密切相关!

但是现在又很少有系统介绍煎煮中药方法的,

所以,我们今天请来在中医方面造诣很深的两位医师帮大家系统介绍煎煮中药的方法。

看到的朋友一定收藏好,

以备不时之需,

也记得发给朋友们看看,

说不准儿有人正需要用呢~

本文指导专家

冯明医院主任医师

米医生中医世家,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中国、香港、加拿大注册中医师

药房代煎还是回家砂锅煎?

现在很多人选择药房代煎药,

方便不少,不过蒸汽出来的药物,

有过对比就知道,药味没那么浓。

其实,不是药味不浓,而是药效不够。

中医师给你开完药,怕你没时间,

就会说“我们这里可以代煎”,

这不是推荐不好的方法给你,

也不是让你多花那点儿代煎中药的钱,

是怕你因为太忙就放弃吃药了。

但是他们自己要吃中药,

还是会用古法煎药,

为的就是保证药效。

说这话就是提醒大家,

方便的方法有方便的好处,

但是也有不足。

有时间尽量自己回家用传统的方法煎药,

时间长了些也麻烦些,

但能尽最大程度地保证药效,

让身体更快地好起来。

说了煎药的两种方法,

下面就要讲怎么煎药了,

分下来主要分成这个部分:

煎煮前→煎煮中→煎煮后→服药,

下面就按照顺序来介绍。

一、煎煮前

关键词:器具、清洗、浸泡

1选择什么器具?

陶器、砂罐子最好,

不锈钢亦可,铁锅、生锈的锅会影响药效

煎煮中药汤剂,

用砂锅、砂罐及砂壶等陶瓷器皿是最佳选择。

原因有二:

一是陶瓷容器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

二是它们导热均匀,保温性好。

铁锅也是个好东西,

但是用来煎药就不合适了,

而一些酸性的中药比如山楂、五倍子等中药就更不适合了。

因为在煎药过程中金属成分会与中药成分产生化学反应,

直接影响疗效。

2需不需要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

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

千万不要像洗果蔬那样大肆清洗,

把药物有效成分给洗掉了。

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不要洗,

会被冲走,也就直接影响药效了。

3怎么浸泡?

煎中药的过程中,

浸泡是特别关键的一步,

一定不能省略,

因为这一步直接关系到药物成分能不能尽量煎煮出来。

一般以30~60分钟,药材浸透为好;

较花、草、叶而言,

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浸泡时间稍长些。

芳香易挥发或容易吸水的饮片,

宜用凉水浸泡;

质地坚硬黏稠、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

宜用温水浸泡;

一般夏天用常温的水、冬天用25℃的水浸泡;

注意,不宜使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

二、煎煮中

关键词:水量、火候、时间、次数、煎法

1放多少水?

一般来说,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

或者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

另外,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

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

要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

再开始煎煮。

2火候+时间+次数

煎药时的火候,

一般是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

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煎药的时间、次数要根据药的功效和药的种类来定。

中药汤剂每煎煮1次时,

有效成分的提取率约为45%,

也就是说中药汤剂煎煮3次后已提取有效成分的90%左右,

如果药物只煎煮1~2次,

则有效成分总损失量为30%~55%,

补益药的损失就更多。

故一般煎煮2~3次为佳。

煎中药,要将两次或者三次煎好的药液混合,

再分碗服用,

因为这样做药中既有煎十几分钟就可以煎出的成分,

也有煎几十分钟才可以煎出的成分,

比较全面有效。

常见的情况如下。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20~30分钟)→滤一碗

二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15~20分钟)→滤第二碗。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40~50分钟)→滤一碗

二煎、三煎、四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30~40分钟)→滤药。

头煎:武火煮沸→文火(5~10分钟)→滤一碗

二煎:加水没过药材继续武火煮沸→文火(5~10分钟)→滤第二碗。

3煎法

上面三个办法可以处理绝大多数煎药的工序,

当然有一些复杂配伍的药物还涉

及到先煎、后下、另煎等的情况,

如果药方里涉及这些药物,

医生会提前交代,这里也简略说一下:

这是针对一些有毒的或者是滋补类的药物来说的,

它们通常需要多熬一段时间才出药效,

将该药煮沸一二十分钟以后,

再将其他药物加入共煮的一种煎药方法。

滋补调理药需先煎:

此类药物大多为调补人体气血阴阳滋补药,

要熬出有效成分的话需要长时间熬煮。

如:生龙骨、生牡蚜、龟板、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

一般情况,头煎从沸后再煮30分钟甚至60分钟,

二煎沸后20~30分钟,滤液用。

有毒性的药物需要先煎:

比如,附子,其中乌头碱是有毒性的,

但只需要提前煎煮一个小时左右,

乌头碱就可以被破坏,

煎后可以先尝一下附子,

以不感到麻口为好。

另一个罐子、直接煎好,用汤汁,

最后再和其他药物的药汁一起混合服下。

名贵中药要另煎:

为了充分煎出其有效成分,

防止同煎时被其他中药吸附,

尽量减少损失,

如鹿角、羚羊角及人参、西洋参、枫斗等,

宜单独煎汤,

再将药液与煎好的汤药混匀服用。

有药渣滓的要另煎:

如旋复花、滑石等,

它们的药渣会刺激消化道,

需要用布包好再放入药罐里。

轻辛发散药,

在二煎的时候,

再下到药罐里面。

外感病的发汗解表药要后下:

多系花、叶、全草等,

比如茬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

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

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

需要药快要煎好的时候放。

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

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含淀粉较多的药物,

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

也需包煎。

附绒毛药物,

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

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

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

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需要烊化,

如阿胶、龟版胶、鹿角胶、饴糖等,

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

再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

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

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

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

也需要按医嘱取汁冲服。

三、煎煮后

关键词:滤药、热药

1滤药要注意啥?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

每剂约50~ml,

混合后分次服用。

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

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

滤取药汁时,

用两层干净的纱布蒙在碗上,

再进行滤药可保证药液清澄。

切忌等药汁冷了后再滤液。

因为,随着药水温度的降低,

药汁会被药材重新吸附,从而降低药效。

2怎么热药呢?

药煎好后,

可以放在碗里也可以灌到一次性的密封袋中。

如果是放到碗里,

热药的方法主要是两种:

放到热水中烫热、倒在砂锅中重新加热。

而如果是存放在一次性的密封袋中,

热药就简单了,直接放在热水中烫热,

然后倒出来就行了。

但是不要用微波炉加热中药。

微波炉的原理是利用超高频率的微波,

使分子之间产生摩擦和重新排列而升温,

这样中药熬热了,

可是药材里面的有效成分很可能被破坏了。

四、服药

关键词:温度、时间、剂量数、忌口

1温度,根据病情

汤剂大多需温服。

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

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

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

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用于寒证。

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

服后盖好衣被,吃热粥,助出汗,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2剂量,遵医嘱

有的药是分服(分次服用),

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

具体按照医生嘱咐来用就可以了。

3服药的时间

汤剂一般每天一剂,

分早晚二次服用,

具体时间一般为早上9点一次,

下午4点一次。

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

一般来讲:

病在胸隔以上的(心、肺),

如咽痛、感冒、头痛、眩晕等应在饭后服用;

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疾患,

则要饭前服用;

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要在饭后服用;

滋补药要空腹服用;

安神催眠药应在睡前服用;

特殊方剂应遵医嘱。

4忌口

服用中药汤剂时应忌:

烟酒,忌食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忌暴饮暴食;

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腥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若与西药联用,应与西药错开时间服用;

小儿、孕妇或老年人应遵医嘱。

好啦,关于煎中药最重要的内容都在这里啦~

⊙注:本文由“万病不求人”综合编辑,为爱分享,禁止未授权转载。









































白瘢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ong.net/zdxfyzl/25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