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喘气病、猪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猪肺炎支原体寄生于呼吸道而引起的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国外称为猪地方性肺炎(SEP)我国称为猪气喘病或喘气病。
长期以来,本病一直被认为是对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最常发生、流行最广最难净化的重要疫病之一。本病虽为老病,但近年来由于经常和PRRS、圆环病毒等其它病原混合感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突显出了其重要性。
发病特点本病我国地方猪种明显较引入品种易感,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是经气雾或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直接接触传播的,其经母猪传给仔猪使本病在猪群中持久存在,其严重程度常因管理水平、季节、通风条件、猪的密度以及其它环境因素改变而有很大差异。
发病机理1肺炎支原体感染
感染初期,支原体聚集并粘连在支气管、细支气管以及气管上皮细胞上;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表面寄生。在深处的细小微支气管和肺泡处,几乎找不到支原体。肺炎支原体首先附着在纤毛上皮细胞上,然后逐渐引起感染细胞发生病变、死亡,导致部分纤毛功能受损或脱落;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纤毛变短变少,纤毛正常的摆动功能显著的下降,以致无法排除肺泡分泌液、空气源性的微细粉尘和各种致病原,为继发性感染大开方便之门。
2.感染肺部组织病理变化
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通常会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腔体、气管周围以及肺泡中;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在增加,它们分布在血管周围、支气管周边以及微支气管周边的组织上,并侵占气管的粘膜固有层。大约经过二十天后,在气管附近会出现套袖现象,白细胞聚集;同时也出现支气管附近淋巴组织增生,从而使肺泡之间的间隙增厚;这种增生的淋巴小结常常会压迫支气管,引起支气管扩张困难,每次呼吸时,有效的气体交换就减少,从而迫使猪增加呼吸频率,病情严重的猪就会出现喘气现象。即使当肺部病变缓解后,仍能看到失去功能的肺泡和大量增生的淋巴小结。对不是非常严重,但非常典型的肺部病变的组织学研究表明:喘气病的主要病变是肺部出现实变性病变,主要集中在肺尖叶和心叶,且病灶与非病变区有明显的界限,颜色通常为紫红到黄褐色。感染后10~12周,若无继发感染,肺部病变组织会逐渐自我康复,但仍会留下永久性的组织伤痕,也可看到明显的肺泡萎缩。继发其他细菌感染时,常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病变,甚至出现明显的环死灶。
3.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有资料表明:猪只感染肺炎支原体后,会导致支气管淋巴结和血液淋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反应;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看作是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之一。另外还证实从被支原体感染的猪身上取出的淋巴细胞对非相关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显著下降;再者猪的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比如巨噬细胞的活动受到抑制,而T抑制细胞的活动增强。事实上,一旦发生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则继发感染几乎不能避免;继发性感染会和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抑制反应共同作用,从而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4.猪肺炎支原体毒性致病因素
对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及引起的症状病变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对其分泌的毒素尚未做深入的研究。目前已证实附着粘连是猪肺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的必要条件和致病关键。支原体会首先附着在纤毛的上端,然后往深部侵入;使细胞发生病变和死亡,并导致纤毛萎缩,通过摆动清除异物的功能受损;接着支原体还会进一步破坏粘膜层,导致其他病原菌易于侵入而引起继发感染。目前还不了解猪肺炎支原体表面粘连结构的实质,体外模型试验表明支原体表面会散发出丝状体,这些丝状体(本质上可能是蛋白质)具有粘连附着功能。多种迹象表明猪肺炎支原体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多面性的感染和复杂的感染过程。
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
尽可能自繁自养,自育及全进全出;保持舍内空气新鲜,加强通风减少尘埃,人工清除干粪降低舍内氨气浓度;断奶后10~15天内仔猪环境温度应为28~30℃,保育阶段温度应在20℃以上,最少不低于16℃。保育、产房还要注意减少温差,同时注意防止猪群过度拥挤,使用良好的地板隔离,对猪群进行定期驱虫;尽量减少迁移,降低混群应激;避免饲料突然更换,定期消毒,彻底消毒空舍等。
2.药物控制
脉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缓疾病的临床症状和避免继发感染的发生。常用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类、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泰妙、喹诺酮类(恩诺沙星等),但总的来说,使用抗生素不会阻止感染发生,且一旦停止用药,疾病很快就会复发。另外在生产实践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会出现瓶颈现象,由于是防御性措施,通常使用的抗生素浓度较低,这易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类似药物效果就不好。发生喘气病后,再想彻底杀灭病原体,是十分困难的。
3.综合防治措施
因此应针对该病应考虑使用综合防治措施
(1).有条件的猪场应尽可能实施多点隔离式生产(SEW)技术,也可考虑利用康复母猪基本不带菌,不排菌的原理,使用各种抗生素治疗使病猪康复,然后将康复母猪单个隔离饲养、人工授精,使用药物培育健康群。
(2).使用药物和疫苗培育健康群
怀孕母猪分娩前14~20天以支原净、利高霉素或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投药7天。仔猪1日龄口服0.5ml庆大霉素,5~7日龄、21日龄2次免疫喘气病灭活苗。
仔猪15日龄、25日龄注射恩诺沙星一次,有腹泻或PRDC严重的猪场断奶前后定期用药,可选用支原净、利高霉素、泰乐菌素、土霉素、氟苯尼考。
保育猪、育肥猪、怀孕母猪脉冲用药,可选用土霉素,林可霉素。
另外根据猪群背景要求加强对HC、AR、PR、链球菌、弓形体的免疫与控制。
总之,在搞好全进全出,加强管理与卫生消毒工作,提高生物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对怀孕母猪尤其是初产母猪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的药物控制,加强仔猪特别是初产母猪的仔猪的早期免疫,及时检疫,立即隔离发病猪,根据猪群具体情况采取定期用药,预防用药策略等措施是控制场内MPS危害的关键。
危害1、呼吸道综合征(PRDC)的门户病:
通过对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纤毛以及呼吸道表层柱状粘膜上皮细胞的不可逆损害,使呼吸道失去对气体的净化功能,使各种病原菌直达肺部,让肺脏成为病毒、细菌库。
2、严重的免疫抑制病:
抑制淋巴系统的免疫应答反应,抑制巨噬细胞的生成,造成严重的免疫抑制。
3、严重的消耗性疾病
不影响食欲但是严重影响饲料转化率,造成猪生长缓慢,出栏延迟。世界公认最具经济意义的疾病。
治疗方案饲料方面,在饲料中加入林可霉素连喂3周,有一定效果。泰妙掺入饲料喂,5d为1疗程。
兽药方面,兽用卡那霉素肌肉注射,1次/d,连续5d为1个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配合花生油(灭菌过)加土霉素碱溶液注射效果更加。
在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要在病的早期及时治疗,不能在治疗取得效果后即停止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改善饲养管理,患过本病和生长发育停滞的小僵猪应及时淘汰。加强环境消毒,被病畜污
染过的畜舍用5%来苏尔或氯毒杀消毒,粪便要堆积发酵后再行利用。病死猪应深埋,绝不可食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