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拨打中国计生协免费疫情心理-
面对疫情“自我心理调适技术”(三十三)
网课,让我欢喜让我忧
孩子们已经在家上网课快一个月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来电反映:“孩子成天关在房间里,我怎么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在听课?”“手机、电脑给她上课,谁知道是不是在聊天呢?”“现在名正言顺的拿着这些电子产品,晚上都在打游戏不睡觉!”“我给他布置的学习任务都没有完成,我把家里的网络都切断了!”
……
随着开展了在家上网课的学习方式,家长和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家长看到孩子沉迷于各种电子产品,又无法把控使用权;另一方面孩子捧着这些电子产品,一边是为了学习,一边无法抵抗来自网络、游戏的诱惑,沉迷其中而耽误了学习。
亲子双方陷入深深的互相抵抗,矛盾冲突不断升级。那么,孩子与家长该怎么相处来度过这段特殊的“居家学习”时光呢?
一、设置共同目标: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首先,家长和孩子要达成一致意见,家长的介入最终是为了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
对于低学龄的孩子,家长可以辅助孩子进行日程管理,比如细化到上午做什么,完成哪些学科;下午做什么,每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等等。
对于稍大点的孩子,家长可以放松式管理,如今天晚上9点要睡觉,睡前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至于具体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就让孩子自己去安排。
孩子在达成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完成目标带来的乐趣,更加乐意进一步的自我管理。对于家长来说,慢慢放手,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帮助。
二、和孩子共同制定自我管理计划
初中以下的孩子,还存在“我知道自己管不好自己,我也想让家长管我,但是家长又很烦”这样矛盾的想法。
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明确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管理的是哪一部分,不需要管理的是哪一部分。
很多时候,家长想管的太多,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加剧了亲子矛盾,导致关系恶化。
三、惩罚和奖励机制并行实施
孩子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小计划,家长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赏,增加孩子继续良性循环的动力和自信心。
当然也必须和孩子约定,如果没有达成,必须执行惩罚条款。如果孩子和多位家长讨价还价,家长之间要达成一致意见。
行为规范是长期培养的习惯,一次两次的纵容会让孩子觉得约定是毫无意义的,更加不愿意按计划实施。
四、规律的作息时间
即便是在家学习,也要保证孩子的作息和在校上课是同步的。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入睡,上课期间按照课堂模式坐在书桌前。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一边吃东西一边听着网课,能有学习效率吗?
下课时间,可以让孩子起身四处活动,避免长时间对着电脑对眼睛造成伤害。
有规律的作息,充沛的睡眠,才能保证孩子上课的精力,集中注意力,继而提高学习效率。
五、丰富课余生活
学业之外,可以推荐孩子观看优秀纪录片,看看课外书。家长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运动,比如在家跳绳,跟着视频跳操,去小区楼下进行户外散步,慢跑等,每天坚持40分钟的锻炼。每天有丰富的课余内容,避免孩子空下来只能想着打游戏。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展,不同人群中出现恐慌、焦虑、害怕等心理问题持续增多,急需心理方面的疏导和积极情绪的应对。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防控疫情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向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心理支持、心理疏导服务,预防和减轻疫情引起的心理困顿,中国计生协组织专家编写了疫情期间“自我心理调适技术”系列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