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徐炯权婚姻与家庭杂志
作者:徐炯权编辑:何欣洋
图片:摄图网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国内传染病学科唯一的女院士李兰娟走进公众视野。
殊不知,她的丈夫郑树森也是一位院士。他是国内多器官联合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夫妻俩先后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是一对相知相爱45载的夫妻。
妻子除夕夜紧急出征武汉调研新冠疫情,丈夫掌勺做年夜饭为她送行;
妻子在抗疫前线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丈夫遥发视频以示祝贺,言语间都是自豪;
妻子春节后率专家团队武汉会诊救治危重病人,丈夫打着雨伞,穿越人海牵起她的手,因她平安归来笑开了花。
令人心生羡慕的恩爱背后,
这对院士夫妻又有着怎样的超级情感世界呢?
01
三次送妻子
上“战场”的丈夫
除夕夜过后,
一张朋友圈的截图在网上“霸屏”:
“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
发这条朋友圈的不是别人,正是李兰娟院士。
此时距离她从北京回到杭州的家不过5小时,而一天之后,她又将踏上赶赴武汉抗疫一线的航班。
她的丈夫郑树森院士,曾经被称为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正拿着菜刀细细地切姜丝。
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这对夫妻却面临分离。
但为了心中的大爱和医者的责任,他们尽力支持彼此的事业。
这个小家因医而学志同道合、心有灵犀,但也因此,郑树森曾忍着不舍,3次送妻子上“战场”。
第一次是“非典”时期,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果断做出对杭州密切接触“非典”患者的11万人进行隔离观察的决策,使整个浙江省既没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在与非典的“殊死搏斗”期间,郑树森时常亲自送妻子赴疫区救治病人。
当年,很多人对李兰娟的做法颇有微词,觉得她反应过度,但郑树森却坚信妻子的判断,相信妻子在关键时刻的“硬核手段”。
在浙江发现首名“非典”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非典”病毒,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
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
4月8日晚8点半,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领导电话,说镇江一位H7N9危重病人是怀孕5个月的孕妇,急需她前去会诊。
“那晚我带着专家组出发时,树森送我到车站,就说了一句话,他嘱咐我晚上注意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了。”李兰娟说。
赶到镇江已是凌晨一点,穿上防护服检查完病人情况后,李兰娟向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二平衡”治疗原则,让他们照此方案给患者治疗。
会诊结束后她立刻赶回杭州,小憩了一个多小时,上午8时她又出现在实验室里。
李兰娟带领的项目组研究发现,H7N9疫情中82%的患者都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并实验证明活禽市场就是病毒来源。在她的建议下,政府关闭了活禽市场,减少97%以上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73岁高龄的李兰娟再度“出山”。
疫情远比想象的严重,1月22日,李兰娟院士带领的专家团队顶着压力,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全城封闭。
封城,意味着“壮士断腕”,意味着武汉的一切都会停滞下来。
但是李兰娟不犹豫也不害怕,她身上严谨敦厚的学者气质以及杀伐果断的魄力,给众人吃了一个定心丸。事实也证明,武汉封城对于抑制疫情扩散是恰当且必要的。
1月26日(大年初二),李兰娟主动请缨前往疫情一线,心系妻子的郑树森一直送到机场的登机口。
疫情稍稍稳定后,李兰娟回到家暂作休整,但2月1日的电视会议结束后,她毅然决定带领专家团队重返武汉。
再次出发的那天,丈夫郑树森跟在她身后拎包送行,依旧是默不作声,依旧是满眼关怀……
年过七旬的老伴日夜战斗在防疫一线,郑树森也担心得吃不好饭。
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