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6个月后,HBVDNA转阴率为37%,HBeAg转阴率为33%,HBsAg转阴率为7.8%。有关HBeAg阴性患者的4次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治疗结束时应答率为38%~90%,但持久应答率仅为10%~47%。长效干扰素的治疗效果稍优于普通干扰素。
有下列因素者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这些指标可用于预测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
(1)治疗前ALT水平较高,
(2)HBVDNA较低,
(3)女性,
(4)病程短,
(5)非母婴传播,
(6)肝脏纤维化程度轻,
(7)对治疗的依从性好,
(8)无HCV、HDV或HIV合并感染者。
哪些乙型肝炎患者不适合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妊娠、精神病史(如严重抑郁症)、未能控制的癫痫、未戒断的酗酒/吸毒者、未经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有症状的心脏病、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1.0×/L和治疗前血小板计数<50×/L。
2、干扰素治疗的相对禁忌证包括:甲状腺疾病、视网膜病、银屑病、既往抑郁症史、未控制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总胆红素>51μmol/L特别是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者。合并上述疾病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宜应用干扰素治疗。
何为长效干扰素普通干扰素的半衰期短,只有4个小时,就是说如果今天注射了干扰素,第二天体内的干扰素就完全清除了。所以,干扰素不得不每隔一天就注射一次,使用很不方便。另一方面,当体内的干扰素清除后,体内的病毒又重新复制,所以不能持久地抑制病毒。
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的原因是由于分子太小,大量干扰素很快就通过肾脏“漏”了出去,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聚乙二醇是一种惰性、易溶于水、可以做成任意大小的物质,普通干扰素同聚乙二醇结合后分子就会变大,经肾脏“漏”出的速度减慢,达到了延长在体内存在时间的目的,所以聚乙二醇干扰素又叫长效干扰素。
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注射干扰素的时间改在睡前,或在注射干扰素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减轻流感样症状。一般应用1-2周后,这些症状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
2、一过性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L,血小板<50×/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0×/L,血小板<30×/L,则应停药。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因此,使用干扰素前应评估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观察。抗抑郁药可缓解此类不良反应,但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干扰素。
4、干扰素可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如抗甲状腺抗体、抗核抗体和抗胰岛素抗体等。多数情况下无明显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严重者应停药。
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发生上述反应时,应停止干扰素治疗。
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应该进行的监测和随访1、治疗前应检查:(1)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胆红素、白蛋白及肾功能;(2)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及尿常规;(3)病毒学标志,包括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水平;(4)对于中年以上患者,应作心电图检查和测血压;(5)检测自身抗体,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6)育龄女性还应检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排除妊娠。
2、治疗过程中应检查:(1)开始治疗后的第1个月,应每1~2周检查1次血常规,以后每月检查1次,直至治疗结束;(2)生化学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连续3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1次;(3)病毒学标志,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sAg、HBeAg、抗-HBe和HBVDNA;(4)其他,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5)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闫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