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由孔儿播讲
早期CT征象分析
[病例7-病例30,本期介绍病例13-病例15]
肺01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自疫区返回。既往有肾炎病史。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62×10^9/L,淋巴细胞计数1.33×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50.8%。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影像资料
03影像所见
双肺胸膜下散在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及实变影,以磨玻璃影为主,边界清楚,有细网格征及反晕征,病灶内见增粗血管影。
04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分布为主。
密度:磨玻璃影为主,少许实变,见细网格征及反晕征。
数目及形状:多发,斑片状、片状。
支气管及血管:与支气管分布无关,支气管壁无增厚,病灶内有增粗血管影。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晕征、空洞征及胸腔积液。
综合分析:患者自疫区返回;影像上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伴少许实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与支气管分布无关,非大叶性分布,亦非小叶性分布(未沿支气管分布),有细网格征、反晕征,典型间质分布特点,符合病毒性肺炎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
医院方军提供
01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10天前自疫区返回。发热2天。2天前出现发热,伴畏寒、干咳,最高体温达38℃。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3.29×10^9/L,淋巴细胞计数0.27×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8.30%。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影像资料
03影像所见
右肺上叶及双肺下叶基底段可见多发斑片状及结节状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边界清楚,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细网格征及增粗血管影。
04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密度:磨玻璃影,见细网格征。
数目及形状:多发,斑片状及结节状。
支气管及血管: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见空气支气管征及增粗血管影。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及空洞征。
综合分析: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为主,内见细网格征,提示小叶内间质增厚,符合间质性分布,支持病毒性肺炎;病灶密度尚均匀,边界清晰,范围局限,未累及内中带,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影像表现,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
江西医院影像中心於雄提供
01临床资料
患者女,44岁,有疫区生活史。因“间断发热4天”入院。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3.69×10^9/L,淋巴细胞计数1.00×10^9/L,C-反应蛋白10.87mg/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影像资料
03影像所见
双肺下叶见小叶核心区域分布及胸膜下分布的结节状及斑片状影,以磨玻璃影为主,伴少许实变,病灶主要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内有细网格征,病灶边界清楚,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部分病灶见晕征;支气管壁未见增厚。
04病例分析
分布: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密度:磨玻璃影,内可见细网格征,伴少许实变影。
数目及形状:多发,结节状及斑片状。
支气管及血管: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病灶内见增粗血管影。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
综合分析:患者急性起病,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影像上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细网格征提示小叶内间质增厚,符合间质性分布,支持病毒性肺炎;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典型的影像特点,符合新冠肺炎的典型表现;病变以外周分布为主,未累及内中带,符合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
湖北省医院影像科王潇提供
新冠肺炎早期影像学表现小结
1.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片影,胸膜下分布为主,偶或单发,甚至为磨玻璃结节状。早期病灶实性密度区少见,可以出现反晕,但无空洞。
2.病灶大多散在、边界不清,随时间推移可有增大融合趋势。如短期内向内带增大融合提示病灶进展。
3.部分病灶边界可分辨,或受限于叶间裂,但边缘缺乏早期肺腺癌那种边缘“刻画”感、膨隆感和张力,罕见胸膜牵拉!也不会出现隐球菌病那种“绒球”感。
4.病灶内显示小叶内间隔的细网格影常见,空气支气管征常见,穿行血管影增粗常见。
5.结合患者发热,白细胞不高,淋巴细胞增高等影考虑病毒性肺炎可能。
6.来自疫区或接触史等高度指向新冠肺炎!
参考文献:《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孔儿
审核:徐晓
肺部影像联盟肺部影像联盟感谢您一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