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黎育林报道)
医院副院长程国平从1月17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起,就忘我地投入到了抗疫的工作中。
在抗疫初始,抗疫工作困难重重,人们思想上对疫灾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县医院隔离收治的病房紧张,传染专业的医护人才匮乏,抗疫防控医用物资缺少,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最主要的是新冠病毒还有许多未知,加之基本上是雨雪的寒冷阴天,抗疫工作每一步运转得非常艰难。
为了打好疫情阻击战,集中全部精力更好地指挥抗疫,程国平自1月22日起就未回过院内家属区内的家了。医院办公,晚上就在五官科楼的地板上睡。睡了三个晚上后,因收治发热患者需要,五官科要改造成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隔离病室,他未去酒店住宿,又在院内的儿科病房睡了一个星期。晚上为了抵御寒冷,盖两床被子。早上洗漱没有毛巾,用手巾纸擦。第12天,儿子给久未回家的程国平送来毛巾和剃须刀等生活用品时,程院长满脸胡茬,头发蓬长,儿子半晌未认出父亲。
在此期间,程国平参加县里的抗疫部署会,和上级各职能主管部门沟通,召开科室护士长会传达防控精神,制订防控方案,内部各科室工作的协调,组织培训抗疫医护人员,按新冠肺炎标准规划发热门诊,改建隔离病区收治病人等,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忙碌。此时的他身兼多种身份,抗疫的指挥,隔离病区改建的设计师,治疗患者的医生等。隔离病区的改造严格按防控标准,每间病房每个细节,他都亲自反复察看,检查防护墙是否透光、透气,玻璃是否有缝隙,不给防护留半丝隐患。他在隔离病区的每个楼层间来回指导检查,脚肿了,起泡了,但仍一声不吭坚持。
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各版反复研读,内容烂熟于心。省专家组来检查问询,诊断确诊和疑似病人的标准是什么,治疗方案怎样,他一字不漏对答如流。医院实际情况组织医务科制订工作措施,下发到各个病区指导诊疗。落实信息闭环管理,很少12点前睡觉,有时通宵达旦,处理成堆的各类数据,分析研判疫情,第二天照样工作。正因为他的辛勤付出,整个抗疫期间,向上级提供的疫情信息准确无误,撰写的新冠肺炎临床诊疗和疫情趋势分析资料,对全县防控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县抗疫指挥部和领导在抗疫决策上发挥了专家参谋作用。
医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人,敢于根据实际拍板,敢于担责。在发现呼吸科、神内、肾内、产科4个科室有疑似病患者后,排除阻力和反对的声音,果断在半夜零时对这4个科室的医护和病患人员进行全部封闭隔离,直到14天安全后才解除,有效阻断了疫情的传播。在防控上以身作则,每天活动基本在办公室和病区病房间两点一线,吃饭一个人独处一角,不进入人群,怕对别人造成不安全。对医护人员严抓培训规范,所有培训都亲自到场,要求进出病区所有防护设备必须到位。医护人员进入病区时,他亲自护送;工作结束走出病区时,他亲自去迎接。
程国平在指挥部署对病人的收治防控工作上,做到了不留空档,紧盯细节,在诊疗上实现救治闭环管理。对每一个收治病人进行甄别筛选,症状、病史、流调等一一详细弄清楚,在此基础上对病人进行检查、分析、判断,筛选出高度疑似病人上报,再对这些人进行核酸检测确诊。专家组每天进行会诊讨论,对未确诊和确诊病人进行分类诊治,采取轻重分开,提前处置,防止轻转重,重转危。在抗疫早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成效。他经常深入病区一线,对每个患者了如指掌,58个确诊病人的姓名都记得,每个人的情况清清楚楚。在患者治疗上,1月24日就开始运用中药治疗,是咸宁市最医院;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有效的抗病毒的药,不同意当时有人认定的氯喹,后来证实这一决策是正确的。边诊疗边探索病人什么时候转阴,较早摸索约5---9日转阴的周期,后来规定每个病人治疗7天后进行核酸检测,转阴后出院,为医院患者清零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因工作过于投入付出,3月4日通城新冠肺炎患者实现清零后,疲惫不堪的程国平在酒店睡了三天三夜,身体才恢复正常。坚强的他在回顾指挥疫情防抗的几十天时,数次流下了眼泪:为医务人员顶着困难逆行向前流泪,为云南驰援的同胞奉献精神流泪,为社会各界捐资慰问一线医护流泪,为交警向白衣天使敬礼流泪,为党政领导干部宵旰忧勤流泪。
程国平说:通过此次抗疫的淬炼洗礼,我深刻认识到了祖国的强大,共产党的伟大,深感医务人员的责任,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工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