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主症:发热、咳嗽、咯痰(痰白或黄或粘稠带血)、口干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3)兼症:恶寒或寒战,胸闷或胸痛,气急或气喘。
(4)肺部体征:局部叩诊浊音,听诊有呼吸音低、支气管呼吸音、湿罗音。(5)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炎性改变。
注:具备(2)、(5)两项即可诊断,其它三项供参考。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内科学(第七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
(1)好发于病毒疾病流行季节。
(2)起病急,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等较突出症状,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即出现咳嗽,多为干咳、少痰、或白色黏液痰、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3)胸部可无显著体征,或可闻及干湿性罗音。
(4)白细胞计数正常、稍高或偏低,血沉正常,痰涂片所见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居多,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
(5)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小片状浸润或广泛浸润。
(6)鼻拭子、咽拭子病毒抗原阳性或病毒分离检测阳性或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或血清病毒抗体滴度效价增高4倍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邪袭肺卫证:发热,恶寒,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黄或微黄、脉浮数。
2.卫气同病证:形寒恶风,身热汗少,或寒热往来,咳嗽,少痰,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口苦,咽干,咽痛,胸满。舌红苔薄,脉浮数或滑数。
3.痰热壅肺证:发热,有汗,咳嗽,咳痰黄稠或喉间痰鸣,胸痛,气急喘促,呼吸困难,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4.毒热闭肺证: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憋气胸闷,喘息气促,鼻翼煽动,胸高胁满,或有干咳、少痰、或痰黄稠难咯、或痰中带血,气短,疲乏无力,口唇紫暗。舌红或暗红,少津,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洪数。
5.正虚邪恋: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邪袭肺卫证
治法:宣肺透表,清热解毒。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牛蒡子、淡豆豉、芦根、桔梗、荆芥、麻黄、生石膏(先煎)、北杏仁、甘草等。
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2.卫气同病证
治法:透表清气,宣肺清胃。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炒杏仁、生石膏、知母、桑叶、芦根、青蒿、黄芩、生甘草、柴胡等。
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小柴胡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金莲清热泡腾片等。
3.痰热壅肺证
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炙麻黄、生石膏(先煎)、瓜萎皮、黄芩、浙贝母、鱼腥草、苇茎、北杏仁、桔梗、法半夏、甘草等。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气管炎咳嗽痰喘丸、急支糖浆、鲜竹沥口服液等。
4.毒热闭肺证
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推荐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炙麻黄、苦杏仁、前胡、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先煎)、玄参、连翘、虎杖、葶苈子、蒲公英、甘草等。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5.正虚邪恋
治法:养阴益气,清散余邪。
推荐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党参、沙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赤芍、紫菀、浙贝母、茯苓、陈皮等。
中成药:生脉胶囊、养阴清肺丸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邪袭肺卫证
选用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2.卫气同病证
选用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3.痰热壅肺证
选用痰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4.毒热闭肺证
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5.正虚邪恋
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三)特色疗法
1.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
适应症:用于高热不退患者。
操作方法:选取大椎、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患者过饥过饱、过于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手法宜轻;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或皮肤感染、瘢痕痛者及肿瘤部位不宜针刺。
(2)平衡针疗法
适应症:用于发热、身痛、咽痛、咳嗽患者。
操作方法:选取感冒穴、咽痛穴、肺病穴等。
①感冒穴:定位:3、4掌指间关节凹陷处。针刺方法:半握掌取穴,平刺进针1.5~2寸。
②咽痛穴:定位: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针刺方法:定位取穴,交叉取穴,竖掌直刺1.5~2寸。
③肺病穴:定位:前臂掌侧腕肘关节连线上1/3处。针刺方法:交叉取穴,一步到位法,向上斜刺进针1.5~2寸,上下提插。
注意事项:当针刺伤血管时,病人会有烧灼痛样感觉;起针时,要用干棉球轻压揉按针眼;极个别患者畏针,或体质虚弱,如针刺手法过强,也有晕针现象;对于晕针患者,一般予卧位,休息一下即会好转。
2.中药雾化吸入
适应症:用于病毒性肺炎咳嗽频频,气促或痰粘难咯患者。
操作方法:中药雾化液的配制,可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选择相应方药,经蒸馏、提取、浓缩、灭菌制成无颗粒的药液备用;或直接将成品中药注射液(如痰热清、穿琥宁、双黄连等)作为药液使用。用药量可根据病情而定,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2~4次。
注意事项:注意雾化液的灭菌处理,及时对雾化设备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若雾化吸入后,呼吸困难反而加重者,应及时分析原因(如肺水肿、分泌物液化膨胀阻塞气道等),做出相应处理。
3.中药灌肠
适应症:用于持续发热伴有恶心呕吐或各种原因不能服药患者,或大便秘结患者。
操作方法:配置好具有清热通腑作用的中药煎液,注射器抽取药液按操作常规进行高位保留灌肠。
注意事项: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
4.中药敷贴
适应症:用于高热、气促较明显者。
操作方法:选用肉桂、公丁香、白芥子、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黄芩、黄连、大黄等药物。敷贴于双侧肺俞穴,胶布固定,约2h取下,日1次,7日为1疗程。
注意事项:敷贴时间不可过长,经免灼伤皮肤。
(六)护理调摄
1.生活起居:患病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房间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高热汗出期间,适时增减衣服,防止汗出当风,避免复感外邪。对于有传染性的患者应进行家居隔离,多卧床休息。
2.饮食调理:患者高热期,体力消耗较大,应加强营养,提高抗病能力。应给患者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谷类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生痰之品。
3.情志调摄:部分病毒性肺炎具有传染性,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因此患者可产生的精神焦虑急躁等情况。故应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正确认识病情,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根据临床表现的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4)。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7天内全部消失,X线显示明显好转;
显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7~9天内大部分消失,X线显示好转;
好转:1O天内部分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或X线有所减轻;
无效:1O天以上症状和体征未减轻或加重者。
2.根据症状积分的评分标准
先计算出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分值,然后算出疗后与疗前的分数比值,凡小于0.2为痊愈;界于0.2~0.5为显效;界于0.5~0.8为有效;大于0.8为无效。
(二)评价方法
分别于入路径、出院时,针对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进行症状积分评价;针对病情变化,进行并发症、重症转化率评价。
1.症状积分评价
项目
0分
1分
2分
3分
发热程度
小于37.2℃
37.3~38.4℃
38.5~39.4℃
39.5℃以上
退热时间
小于24小时
24~48小时
48~72小时
>72小时
咳嗽
无
咳嗽轻,间断咳嗽,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轻度和重度咳嗽之间
咳嗽重:昼夜频繁咳嗽,影响工作和睡眠
咯痰
无痰或痰少易出
痰少质粘
痰黄量少难咯
痰黄带血,或脓血痰
胸痛
无
胸痛轻:偶觉胸闷
轻度和重度之间
胸痛重:严重头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呼吸困难
无
对于上楼等活动后有气促
走平路后有气促
稍活动,如穿衣、谈话则气促
舌
舌淡红,苔薄白
舌尖红,苔薄黄
舌红苔腻,黄白相兼或黄
舌质红或绛,苔黄少津
脉
脉静
浮数或滑数
-
-
体征
局部阳性体征消失
局部叩浊,呼吸音低
局部叩浊,有湿罗音
-
肺部X线
大部分吸收或消失
有炎性征
-
-
若出现神昏者,加3分;发斑疹者加3分;厥脱者加3分
2.并发症发生率计算方法
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治疗总例数x%
3.重症转化率计算方法
重症转化率=转化为重症例数/治疗总例数x%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