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资料及来源
选取年7月~年3月医院住院治疗的黄疸型肝炎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在16~63岁之间,平均年龄41.8岁。
2.诊断标准及分组
本组62例研究对象均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均为HBsAg(+)持续半年或超过半年,其62例研究对象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34例,重度患者28例。随机将其分成清热利湿组31例和结合治疗组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疾病临床分型无显著差异。
3.治疗措施
给予结合治疗组31例患者茵陈蒿汤配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给予清热利湿组31例患者茵陈蒿汤治疗。茵陈蒿汤配方:茵陈30g、栀子15g、大黄9g;活血化瘀中药配方:赤芍20g、丹参15g、川芎10g、三七(冲服)1.5g。用法用量:水煎成剂口服,每天1剂,量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1个月时间。清热利湿组31例患者仅给予茵陈蒿汤治疗,治疗方法以药物用法用量与结合治疗组相同。两组患者均给予mg甘利欣和1.2g还原型谷胱苷肽静脉滴注,每天1次,直至治疗结束后停用。
4.检测方法及项目
肝功能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和配套试剂检测;血清HBV标志物采用厦门新创公司生产提供的试剂检测ELISA。观察项目为PT、TBIL、ALT、AST、ALB等项目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统计学应用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x±s)表示,采用检验。
二结果1.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清热利湿组31例患者:PT由治疗前的(25.5±5.3)s变为(18.9±3.8)s,TBIL由治疗前的(.6±.7)mol/L变为(.3±89.5)mol/L,ALT由治疗前的(.3±.8)u/L变为(.4±.7)u/L,AST由治疗前的(.4±.9)u/L变为(.3±89.5)u/L,ALB由治疗前的(27.6±3.2)g/L变为(32.2±3.3)g/L;结合治疗组31例患者:PT由治疗前的(25.8±5.5)s变为(16.4±3.1)s,TBIL由治疗前的(.4±.7)mol/L变为(89.3±75.3)mol/L,ALT由治疗前的(.8±.8)u/L变为(.7±98.8)u/L,AST由治疗前的(.3±.3)u/L变为(86.4±76.2)u/L,ALB由治疗前的(27.8±2.9)g/L变为(35.2±2.8)g/L。治疗后肝功能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62例患者中,结合治疗组有3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应情况,采取针对措施后消失;2例患者出现便糖现象,每日3次的1例,4次的1例。结合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16.13%(5/31)。
三讨论1.依据现代中医学理论,黄疸型肝炎的黄疸主要属肝细胞性,而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理变化之一是病变肝组织的微循环障碍,导致肝功能损害,致使患者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能力受损,进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中医学通常认为主要是湿邪引起,故而治疗上通常以利湿退黄原则为主。相关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的主要功效在于改善肝组织的微循环,对治疗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
2.本组资料分析表明,采用清热利湿中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黄疸型肝炎,效果较为理想,结合治疗组31例患者治疗后PT为(16.4±3.1)s,TBIL为(89.3±75.3)mol/L,ALT为(.7±98.8)u/L,AST为(86.4±76.2)u/L,ALB为(35.2±2.8)g/L,与清热利湿组
比较差异显著(P<0.05),明显优于清热利湿组。
综上,采用清热利湿中药结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疗效更为理想,值得应用。
茵陈退黄胶囊,由吉林省德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专利品种,组方源自《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茵陈蒿汤”,临床上治疗湿热黄疸的首选方剂,具有利湿退黄和活血化瘀的功效,对于治疗黄疸型肝炎具有独特效果。
Alex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