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一

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37%有呼吸困难症状。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万~万人次。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年和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一、困难的定义

  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asubJectiveexperienceofbreathingdis   本共识认为,呼吸困难的界定是深入研究呼吸困难的基础。呼吸困难既可以是患者表述的一种症状,又可以作为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虽然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但医生还应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分类有多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呼吸困难与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是指病程3周以内的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是指持续3周以上的呼吸困难。按病因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和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其中肺源性呼吸困难又分为呼气性、吸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

  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呼吸系统的机械负荷增加,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呼吸驱动异常增加、呼吸反射异常及精神异常等综合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呼吸肌力减退在呼吸困难的感受中并非必要因素,CO2反射化学感受器刺激增加可诱发呼吸困难,肺部的迷走神经C纤维参与呼吸困难感受的产生过程。脑成像研究证实,呼吸困难的感受与大脑边缘系统尤其与大脑岛区有关。呼吸困难具体的病理机制为:来自外周的化学/迷走神经C纤维感受器的传入信号经大脑边缘系统和感觉运动皮质区的感觉中枢处理,呼吸肌肉的神经冲动增加。但这种神经冲动由于呼吸肌力减退、麻痹或机械负荷增加而变为通气异常感受信号。这种异常的通气感受信号由肺部迷走神经受体及呼吸肌的机械感受器传入大脑感觉运动皮质,最终产生呼吸困难感受。

  呼吸困难的某些性质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机制相关,如劳力性(work/effort)呼吸困难可能与气流受限、呼吸肌力减退有关;胸部发紧感(tightness)可能与支气管收缩、气道感受器刺激增加有关;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hunger/unsatisfiedinspiration)可能与呼吸驱动增加有关。但应强调的是,呼吸困难的感受可能仅与个人的感受经验有关,并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患者的表述方式有关,可能是社会、文化心理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依据病理机制,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

(1)通气机械功能障碍:①腹部或胸部巨大肿块;②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③气管内肿瘤;④肺间质纤维化;⑤脊柱后凸及侧弯;⑥淋巴管性肿瘤;⑦肥胖;⑧中枢及外周气流受限;⑨胸膜肥厚;⑩胸壁及膈肌扩展受限或膈肌麻痹;⑩肺扩张受限;⑩胸壁烧伤后焦痂形成;⑩气管或喉头水肿或狭窄。

(2)呼吸泵功能减退:①重度过度充气;②神经肌肉疾病;③肥胖;④胸腔积液;⑤气胸;⑥脊髓灰质炎。

(3)呼吸驱动增加:①心输出量减少;②有效Hb减少,如中毒等;③低氧血症;④肾脏疾病;⑤肺内呼吸感受器兴奋增加。

(4)无效通气:①肺毛细血管毁损;②肺大血管阻塞。

(5)心埋异常因素:①焦虑;②躯体化障碍;③抑郁;④诈病。

三、呼吸困难性质的语言表述

  呼吸困难应该主要依靠患者的自我描述进行判定。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可能对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但呼吸困难的具体表述患者间存在差异,常见的表述呼吸困难的英文用语有“urgetobreathe(急促呼吸感)”、“unsatisfiedinspiration(吸气不满意)”、“likebreathhold(似呼吸抑制感)”、“feelingofsuffocation(窒息感)”、“starvedforair(空气不足感)”,“needformoreair(空气缺乏感)”,“hungerforair(空气渴求感)”、“breathdoesnotgoinalltheway(气息不顺畅感)”,“breathsfelttoosmall(气息量变小)”、“cannotgetenoughair(空气不够感)”等。尚缺少对中文描述呼吸困难常用语的研究。中文对呼吸困难表述的常用词语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气急”、“憋气”、“气不够用”、“胸部紧缩感”、“呼吸费力”、“呼吸压迫感”、“窒息感”等。而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语言描述具有文化、地域及语种的差异。

  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表述应有具体内容,以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如患者表示胸闷,在问诊中应注意患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感觉“吸气不足”,还是“气不够用”等等。对呼吸困难的具体描述可能对病因有更明确的提示作用。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描述可能更利于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如“劳力性(work/effort)”、“胸部发紧感(tightness)”、“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hunger/unsatisfiedinspiration)”等症状的描述,这也是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并非所有的呼吸困难均与劳力性相关,患者讲述呼吸困难为劳力性,常提示有心肺疾病,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影响呼吸肌肉的疾病,常因限制患者活动而表现得非常明显。有胸部发紧感的呼吸困难,常为支气管收缩时的感受。一些研究显示,胸部发紧感是早期哮喘的主要症状,随着气道狭窄加重,患者常伴随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胸部发紧感多与刺激气道感受器相关,即胸部发紧感是来自肺部对刺激感觉传入,并非是一种与劳力相关的感受。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是一种感觉空气不足(不够用),常常也有患者表述为空气饥饿感、吸气不满意或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急促呼吸感。这种呼吸困难表示患者肺通气与呼吸驱动不匹配,通过增加呼吸驱动而诱发出来。患者吸气相不适感多于呼气相,但仅有很少数患者主动用此类语言来描述其呼吸困难,患者的这种呼吸困难描述多由医生提示或问诊而获得,研究显示,具有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的呼吸困难并无疾病特异性。

(未完待续)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年4月第53卷第4期

通信作者:刘国梁,医院呼吸内科

找指南,







































白殿疯初期图片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ong.net/zdxfyzl/387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