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过程中猪皮肤发红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下面就引起猪皮肤发红的常见疾病种类的发病特征,预防及治疗做下阐述:
1猪附红细胞体病1)猪附红细胞体病又称“红皮病”。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体温升高至40℃以上,全身皮肤潮红或紫红色,四肢特别是耳朵边缘发紫,时间长可能出现坏死,毛孔处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尿色变深,呈黄色;发病初期皮肤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发病中期红点变成紫斑,背上毛孔有铁锈色斑点;后期病猪贫血,皮肤和黏膜苍白,血液稀薄,凝固不良。
2)防治方法。目前本病没有疫苗预防,只能用药物防治:①三氮脒(血虫净),本品毒性较大,安全范围窄,5mg/kg肌注,每次间隔48h,一般注射2次即可;②长效土霉素注射液,0.1~0.2ml/kg肌注;③10%盐酸多西环素,每吨饲料添加1kg,连用5~7天。
2猪弓形体病1)猪弓形体病为血液原虫引发,病猪体温升高为40.5~42.0℃,高热稽留,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耳、胸、腹下等皮肤上出现红斑,继而变为暗红色或紫黑色,少食粪干,后期下痢,鼻孔流浆液性或水样黏液,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
2)防治方法。应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5-甲氧嘧啶,60~80mg/kg肌注,首次倍量,连用3~5天。预防净化,磺胺米诺拌料7-9天。
3猪瘟1)猪瘟又称“烂肠瘟”。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0℃,持久不退,食欲减退或停食,精神沉郁;眼结膜发红,有脓性分泌物,先便秘,后腹泻;腹部、四肢,甚至全身常有红色或紫色的出血点,逐渐扩大连成片或出血斑,有的耳朵由红色变成紫色,甚至蓝紫色,逐渐坏死,指压不褪色;病程7~10天,死亡率较高,用药物治疗无效。
2)防治方法。本病无特效药物防治,主要靠疫苗预防,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免疫程序,推荐猪瘟的免疫程序:①种猪:种公猪1年2次;经产母猪:产后20天免疫1次;后备母猪:按仔猪免疫程序,至8月龄配种前加免1次。②仔猪在20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适时进行抗体检测,凡抗体不合格的猪,需及时补免。
4猪副伤寒病
1)猪副伤寒病体温升高到41℃,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腹泻为黄绿色恶臭稀便,一般发病的2~3天,在鼻镜、耳朵、颈部、腹部和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皮肤可见紫红色斑;慢性型的病猪皮肤干燥无弹性,在腹内侧、四肢内侧发生红疹点或疹块,类似湿疹样。
2)防治方法。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预混剂或多西环素或阿莫西林拌料,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肌注恩诺沙星(2.5mg/kg)或头孢噻呋(3~5mg/kg),1次/天,连用3~5天。
5猪链球菌病1)猪链球菌病败血型发病急,病猪突然减食,体温升高到41~42℃,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卧地不起,口鼻流出淡红色泡沫样液体,在病猪颈部、耳朵、腹下、四肢末端皮肤呈紫红色,有出血点,出现跛行,关节肿大的现象,脑膜炎型的会出现神经症状。
2)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伤,搞好环境卫生消毒,经常有本病流行和发生的猪场可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或恩诺沙星预混剂拌料;②可应用疫苗进行预防,建议母猪产前4周进行免疫,仔猪在30日龄和45日龄各接种1次;③发病后及时隔离。
6猪丹毒
1)猪丹毒皮肤呈多发性紫红色菱形隆起,胸侧、背部、颈部至全身出现界限明显,圆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疹块,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mm,俗称“打火印”,严重的猪背部连成红色背斑。
2)防治方法。首选治疗药物为青霉素,药效快,每10kg体重按30~40万IU肌注,也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g青霉素V,连用10~14天;次选药物为四环素。
7猪传染性胸膜肺炎1)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0℃,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鼻、耳、后躯皮肤发紫、发红,精神沉郁,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
2)防治方法。选用磺胺类抗生素或氟甲砜霉素肌肉注射,连用3天以上,同时饲料中拌支原净或强力霉素,连续用药5~7天。
8晒伤
1)猪晒伤时表现为皮肤发红,一般是在烈日下曝晒引起的皮肤晒伤。
2)防治方法。及时将猪转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如搭遮荫棚、降低猪舍温度、供给充足饮水、水中加入抗应激防暑的药物,如藿香正气口服液或小苏打等。
猪病专家:张老师栖身于养殖行业15年,9年理论经验,3年市场经验,3年解剖经验,精通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