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确认新冠肺炎可通过气溶胶传播飞沫混

在2月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强调进一步加强家庭内部的疫情防控非常重要: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

直接传播

气溶胶传播(新)

接触传播

新冠肺炎病毒是如何传播的?▲直接传播: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气溶胶传播: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到底什么是气溶胶传播?____

气溶胶(aerosol)又称气体分散体系,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其粒径一般在0.~微米,形象地说可以想象为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____

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种含病毒气溶胶如何感染健康人?

正常人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上图中红色云雾)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是可以通过眼角膜等粘膜进入体内的。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活性),并且可能会随着空气运动进入别的区域,如由于人们走路或房间与相邻走廊或空间之间的门打开引起空气混合与交换,当健康者经过污染气团时就暴露于感染性气溶胶,从而有吸入病毒的可能。不必恐慌!那么,是不是有气溶胶的地方就存在感染风险?有句著名的话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在外的病毒绝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的情况下,部分病毒才有机会“碰巧”进入人体;同样道理,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其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医院等密闭环境下气溶胶才容易造成感染,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产生气溶胶,就算形成了,病毒也会很快失去活性。如何防控?一是对疑似和确诊病例实施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二是对绝大多数公众加强可能存在的气溶胶传播为主的预防措施,实施三防,即“防自己、防别人、防病毒”。

防自己:尽可能远离新冠病毒,减少与病毒接触的机会。

具体措施表现为:

多居家,少外出,减少受污染气团的影响。外出回家时,尽量避免将外界可能的污染物带入室内,如鞋子、衣帽等可迅速脱掉并单独隔离存放数天,立即洗手、洗脸,可能的话立即洗个热水澡,保持个人卫生;

出门在外时,务必佩带口罩、手套、帽子等。注意漏气的口罩也将增加感染几率,要正确佩戴;尽可能选择有较大通风空间的交通工具、单独隔离式工具,如自行车、私家车等;

建议尽可能少用中央空调,防止气流携带新冠病毒进入室内。

防别人:提高防范意识,切断他人传染到自己的可能途径。

具体表现方式为:

与别人交往时,务必提醒对方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杜绝不带口罩的近距离谈话;

抗疫期间拒绝一切聚会。如要接触,双方距离保持一米以上;

尽可能减少面对面、小空间内的会议,建议以远程办公为主。

防病毒:按照新冠病毒的传染规律,有条不紊地科学防控。

注意居家消毒,多措并举杀灭环境中的病毒。采用酒精、消毒液、紫外灯、有杀菌功能的净化器等措施杀灭病毒,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数量。

加大通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空气中的病毒可以通过混合和稀释而减少,然而有时即使极少量的病毒颗粒,也可以引起感染。因此,建议在家或办公室期间,尽可能启用空气净化器,或适当开窗换气通风,以稀释室内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

注意防范地面灰尘等。地面可能是病毒隐藏的另外一个重要场所,特别是公共场所。病毒从患者体内排出后可能沉降于地面,而且浓度相对较高。因此,地面扰动会存在很大的暴露风险。建议少出没公共场所,同时保持公共场所地面清洁。

总之,我们要高度警惕空气气溶胶的传播方式,切实落实“三防原则”以切断其不明传播链条,减少很有可能因气溶胶传播方式引起大范围的感染病例,保护自己不受感染。

往期热文

_

疾控中心:外出购物六大要点,请您务必做到!

确诊患者都是怎么感染的?你身边的高危传染源是什么?

如果你的小区出现“新型肺炎”患者该怎么办?

权威发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家庭消毒液配比方法

疾控中心:外出回家后,衣物应该这样处理!

编辑:耿梦菲

审核:杜芳莉

抗击疫情,我们一直在一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ong.net/zdxfyyf/75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