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必杰
对于很多刚出学校大门的医学生来说,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关口。而对高级医生(包括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来说,通过“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则是事业成功或迈上更高平台的标志。
因此,很多高年医生都非常关心高职资格评审要求。虽然研究课题项目、核心杂志或SCI论文发表、专业英文,是重要条件甚至是门槛,但一旦达到门槛要求,作为临床医生,会看病则是天职。高级医生,尤其要会看各种疑难杂症。近年来,很多省市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决定临床医生能否晋级的“大是大非”面前,越来越重视对医生的临床能力测试和评价。
日前,本人再次参加上海市“消化内科和感染科”高职资格评审工作,颇有感慨!7人组成的高职资格评审小组,投票决定某临床医生能否成功晋级,15分钟的面试是关键。消化内科专业,通过涉及肝胆胃肠胰脾脏器的理论题、消化内镜镜下诊断、腹部CT读片分析,从理论到实践,将医生临床工作能力,客观、科学的进行评价。
相比之下,具有感染科特色的临床能力考题,涉及实际操作的内容,非常有限。什么是感染科的核心能力?想到了《美国感染科医生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需接受的技术训练》,包括(1)感染性疾病的标本采集操作方法如支气管镜检查和各种穿刺技术;(2)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解读。
常说,考试题是指挥棒!由此引发灵感,我国对感染病科医生的操作考试,应放入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包括痰、血、尿、脓液、伤口拭子)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的解读。比如下列痰标本的检验结果:
年国家卫计委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强调要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针对性的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降低重症感染患者病死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培养体制问题,我国很多临床医生对正确解读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存在困难。
近年来,国家赋予感染病科医生在应用和管理抗菌药物方面更多的权力,但是医院、医院医院的感染病科医生,医院感染病科,不能正确解读细菌感染的检验和药敏结果!
医疗技术发展、人口老龄化、抗菌药物应用,感染性疾病谱已经发生显著改变。学好临床微生物知识,对改善细菌性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的预后,至关重要。但这是块硬骨头!
如何解决?想到了“高职资格评审”,将解读细菌检验和药敏结果报告单,放入感染病科(甚至相关学科如呼吸科、危重医学科)的面试题目,学习动力一定大增。
我相信,这个“馊主意”,一定能促进我国感染病科的学科发展,医院感染的学科发展,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遏制耐药菌在我国的快速上升,最终让广大的感染病患者获益,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治愈率!
[本文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图文编辑:jude11
审稿:孙庆芬赵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