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传染病以隐性感染最常见。
(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病原携带状态:系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表现的状态。小于3个月称急性~,超过3个月称慢性~。
(4)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常见于结核病、疟疾。
2.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1)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如: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穿透力等。(2)毒力: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及毒力因子。(3)数量:同一病原体,入侵数量常与其致病能力成正比;不同传染病中,引起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差别较大。(4)变异
3.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通过遗传获得,无抗原特异性,又称为先天性免疫。①三大天然屏障-皮肤、血-脑脊液、胎盘;吞噬作用;体液因子。②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非特异性吞噬功能。③体液因子:包括补液、溶菌酶和各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γ-干扰素等。(2)特异性免疫:通过对抗原识别后产生的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是通过后天获得的一种主动免疫。包括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4.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传染后免疫。
5.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①病人;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①空气、飞沫、尘埃--呼吸道;②水、食物--消化道;
③手、玩具、用具--接触传播;④媒介昆虫--分为生物性和机械性传播;⑤血液、血制品、体液--见于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⑥土壤
(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
5.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9种。①甲类: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城镇6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12h;②乙类:严格管理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类管理,还包括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12h内上报;③丙类:10种。
6.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粪-口传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2)体液和血液传播: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3)母婴传播: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亦是HBV感染的一种重要传播途径。
8.肝炎病毒病原学检测(标记物)⑴甲型肝炎:①血清抗-HAV-IgG,:近期感染指标,是确诊甲型肝炎最主要的标记物。②血清抗HAV-IgG:保护性抗体,见于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或既往感染HAV的病人。③HAVRNA⑵乙型肝炎:
①表面抗原(HBsAg)与表面抗体(抗-HBs):HBsAg阳性见于HBV感染者,HBV感染后3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抗-HBs阳性主要见于预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或过去感染HBV并产生免疫力的恢复者。②e抗原(HBeAg)与e抗体(抗-HBe):HBeAg一般只出现在HBsAg阳性的血清中,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抗-HBe在HBeAg消失后出现。③核心抗原(HBcAg)与其抗体(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的3~5周。IgM型抗-HBc存在于急性期或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是过去感染的标志。④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P:是反映HBV感染最直接、最特异和最灵敏的指标。两者阳性提示HBV的存在、复制,传染性强。⑶丙型肝炎:①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②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是HCV感染的标记而不是保护性抗体。⑷丁型肝炎:HDAg和HDVRNA⑸戊型肝炎:抗-HEV-IgM及抗-HEV-IgG
9.治疗慢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1)干扰素:慢性肝炎的使用指征:①HBV在活动性复制中;②肝炎处于活动期。
干扰素一般用于10~65岁病人,有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禁用。
2)核苷类药物:对HBVDNA复制有强力抑制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拉米夫定最先用于临床。其他:阿的福韦、恩替卡韦。
3)中草药:山豆根制剂如肝炎灵注射液等。
11.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两周。典型病例起病急骤,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三类症状和五期经过:
⑴发热期:1)发热:突起畏寒、高热,24h内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稽留热或弛张热多见,多持续3~7天。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重。2)全身中毒症状:①(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剧烈时腹部有压痛、反跳痛。③嗜睡、烦躁不安、谵妄、神志恍惚等神经症状。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①充血性皮疹:颜面、颈部、胸部潮红(皮肤三红),重者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②渗出与水肿:球结膜水肿;③出血:皮肤出血多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瘀点;黏膜出血可见于软腭及眼结膜。4)肾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尿量减少,重者可见管型尿。⑵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轻者一过性低血压,重者可为顽固性休克。⑶少尿期:多发生于起病后第5~8天,持续2~5天。本期以少尿或无尿、尿毒症、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⑷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持续约7~14天。尿量~ml/d为移动期;尿量ml/d为多尿期,多尿后期尿量可m可再次出现继发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⑸恢复期:多尿期后,一般情况逐渐好转,尿量逐渐恢复至ml/d以下。
10.常用的护理诊断/措施
⑴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①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②生活护理:病情严重者需协助病人做好进餐、沐浴、入厕等生活护理。③心理疏导。⑵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有关。1)介绍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2)饮食原则:
①肝炎急性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脂肪乳和维生素。
②黄疸消退期:逐渐增加饮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慢性期病人饮食原则:卧床或休息者能量摄入以84~kJ/(kg·d)为宜,中度活动者(上班)以~kJ/(kg·d)为宜。蛋白质1.5~2.0g/(kg·d),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瘦猪肉、鱼等;碳水化合物~g/d;脂肪以耐受为限,约50~60g/d,多选用植物油;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③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清淡、低盐④各型肝炎病人的饮食禁忌: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可减少产气食品(牛奶、豆制品)的摄入。各型肝炎病人均应禁饮酒。3)观察胃肠道症状:观察病人食欲,有无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4)评估病人营养情况:每周测体重,评估每天进食量⑶潜在并发症:出血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病人出血部位、发展及消退情况。2)一般护理:休息与饮食指导;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常见部位出血及护理:3)皮肤出血: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4)鼻出血:①防止鼻黏膜干燥而出血,保持室内相对湿度在50%~60%左右;②避免人为诱发出血:勿用力抠鼻;③少量出血时,可用棉球或明胶海绵填塞;出血严重时用凡士林油纱条行后鼻腔填塞。
5)口腔、牙龈出血:用软毛牙刷,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含骨头的食物、带壳的坚果类食品,进食时细嚼慢咽。
12.治疗要点: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时注意防治休克、肾衰竭、出血、感染。
⑴发热期:1)一般治疗:饮食,营养丰富、热量足、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安静,温度、湿度适宜,抢救设备齐全;静脉输液以补充血容量。2)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中毒症状者可短程予以激素。3)预防与治疗DIC:可用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降低血液粘滞性。有DIC时应尽早使用肝素。4)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mg/d,连用5天。应在发病后第一周内尽早使用5)免疫调节:可选用甘草甜素制剂、干扰素。⑵低血容量休克期治疗:1)补充血容量:输液以早期、快速、适量为原则,先晶后胶。2)纠正酸中毒:多用5%碳酸氢钠。3)强心剂的应用:毛花苷丙或毒毛旋花子苷k。4)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间羟胺、多巴胺等;亦可用地塞米松10~20mg静滴。⑶少尿期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疗法。⑷多尿期治疗: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随尿量增加水分的补充;注意防止继发感染。⑸恢复期治疗:继续休息,补充营养,逐步恢复活动与工作。
⑹并发症治疗:1)消化道大出血:注意病因治疗。如血小板减少引起,应补充血小板;尿毒症引起者需透析治疗。2)心衰、肺水肿治疗: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给予强心、镇静、扩血管和利尿治疗。3)ARDS:可给予地塞米松,必要时使用机械通气,可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方式辅助呼吸。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抽搐者给镇静剂,脑水肿或颅内高压者可用甘露醇静滴。
13.治疗要点:
⑴对症治疗:1)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持续高热伴反复抽搐者可用亚东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d肌注。2)惊厥或抽搐:处理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首选地西泮(安定))。3)呼吸衰竭:根据病因给予相应治疗,脑水肿所致者用脱水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山梗菜碱)、尼可刹米等;呼吸道分泌物梗阻者,注意吸痰、体位引流、雾化吸入化痰药物等;还可选用血管扩张剂如山莨菪碱或东莨菪碱。4)颅内压增高:早期足量给予脱水治疗,常用20%甘露醇,或山梨醇、呋塞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⑵中医中药治疗:白虎汤加减、清瘟败毒饮等。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⑶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注意进行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可行理疗、针灸、体疗、高压氧疗等
14.的特征表现为:恐水。预防接种:地鼠肾5针免疫方案,即咬伤后第0、3、7、14和30天各肌注一次,每次2ml。
15.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0~14天,典型伤寒的自然病程为4~5周。
⑴典型伤寒临床可分为四期:1)初期(病程第1周):也成侵袭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发热前可有畏寒,但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天可达39~40℃,可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四肢酸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咽痛、咳嗽等症状。
2)极期(病程第2~3周):出现伤寒特征性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多在本期出现。①发热:呈持续性高热,以稽留热型为主,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热程较长,持续约10~14天。②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腹胀,多数病人有便秘,少数病人表现为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③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病人出现特殊的中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中毒性脑病表现。④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重脉。[相对缓脉]是指脉搏与发热不成比例上升,即体温每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重脉]是指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波动的现象。⑤肝脾大:多数病人在病程1周末可有脾大,质软又压痛。部分病人有肝大,质软,可有压痛。若病人出现黄疸或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提示并发中毒性肝炎。⑥玫瑰疹:病程第7~13天,部分病人在胸、腹、肩背等部位的皮肤分批出现直径约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压之褪色,多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退。⑦其他:高热期间,可有蛋白尿,后期可有水晶型汗疹(白痱)、消瘦及脱发。3)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可能出现各种肠道并发症。4)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体弱、原有慢性疾患或出现并发症者,病程往往较长。⑵其他临床症状:除上述典型表现外,伤寒可有轻型、暴发型、迁徙型、逍遥型、顿挫型及小儿和老年型等多种临床类型。⑶复发和再燃:少数病人退热后1~3周,临床症状再现,血培养再度阳性,称为。部分缓解期病人体温下降还未恢复正常时,又重新上升,血培养阳性,持
续5~7天后退热,称为。⑷并发症1)肠出血:是伤寒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病程第2~4周。可有粪便隐血至大量便血。大量出血时,体温骤降后很快回升,脉搏增快,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出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2)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4周。好发于回肠末段。穿孔前有腹胀、腹泻或肠出血等先兆,穿孔时病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冷汗、脉细速、呼吸急促、体温与血压下降,经1~2h后体温又迅速回升,并出现腹膜刺激征等。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3)其他: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炎和肺炎、胆囊炎、血栓性静脉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16.--伤寒血清学检查又称肥达试验,伤寒杆菌血清凝集反应,该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抗原和"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O"抗体效价在1:80及"H"抗体效价在1: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相隔一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上升4倍以上有助于确定诊断。"Vi"抗体的检测可用于慢性带菌者的调查,效价在1:40以上有意义。
17.伤寒的病原治疗:①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目前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慎用。
目前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等。诺氟沙星最常用。(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②第三代头孢菌素③氯霉素④其他: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基异口噁唑。
8.细菌性食物中毒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
致病菌
沙门菌属(最常见)、副溶血性弧菌、金葡菌、大肠杆菌、蜡样杆菌
痢疾杆菌
传染源
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海产品
急慢性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苍蝇污染食物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短暂,可重复感染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
年多见,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流行特征
发病较集中,夏秋季多见
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夏秋季多发
临床表现
腹痛、呕吐、腹泻(先呕后泻)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
对可疑食物、呕吐物、粪便作细菌培养,可分离到同一病原体
WBC增多,粪便检查
治疗
对症治疗
病院治疗:喹诺酮(成人痢疾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对症治疗
潜在并发症
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
惊厥、脑疝
预后
良好、病程短,多在1~3天内恢复
急性菌痢经治疗1周左右痊愈
中毒型菌痢预后差,病死率高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
流脑
乙脑
致病菌
脑膜炎奈瑟菌(细菌感染)
呈肾形或豆形,G-,专性需氧,抵抗力弱
乙型脑炎病毒(病毒感染)球形,
耐低温、干燥,抵抗力弱
病源体
带菌者和病人
猪(最主要)、牛、鸡、鸭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蚊虫叮咬
人群易感性
6个月~2岁婴儿多见
10岁以下儿童
发病时间
冬春季
夏秋季
潜伏期
1~10天
4~21天
临床表现
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
WBC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
乙脑IgM抗体阳性助确诊
预后
早期治疗效果好,暴发型死亡率高
病死率高,20%~50%,
主要死因:中枢性呼吸衰竭
医学大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