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科文
编辑
许悦
1对新冠近三年的提级管理“乙类甲管”之后,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宣布将从1月8日起将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
此外,在12月26日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的通知》(下简称:《方案》)公告中,还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在12月27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进一步解释变化的原因:“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而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们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
而与普通人更为关系密切的是,新冠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将如何管,管的重点又发生哪些转移。
“乙类乙管”的法理依据
对新冠回归“乙类乙管”的呼吁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半月前,张伯礼院士称新冠“乙类管理条件日趋成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将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基于目前对新冠肺炎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国家卫健委决定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而现行法定传染病病种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种。
前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杭州赛得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洪涛向界面新闻介绍,“乙类甲管”一直只是暂时的措施。在此之前许多传染病或公卫专家也一直在呼吁,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由于新冠病毒的杀伤力降低,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新冠病毒”,其对应的防疫方式也会从“甲级”回归为“乙级”。
李斌表示,从传染病的特征、健康影响、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出发,将一种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需要具备相关条件。
是否进一步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丙类传染病,则取决于新冠病毒的危害程度。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表示,需要持续监测疾病发病情况和病毒变异情况,有了充分依据后,经过科学评估,再考虑是否从乙类调整至丙类。一般来说,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病毒毒株较为稳定,毒力致病力最好能进一步降低;二是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预防和治疗手段更加成熟;三是群众对疾病风险有更为充分的认知,个人防护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尚需一定时间去观察研究,积累更多科学数据进行评估。
防控措施与疫情信息发布均作改变
据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雷正龙解答,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有四个我们可感知的变化。
报告时限变长了。对于“乙类甲管”传染病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但对“乙类乙管”传染病,则放宽为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不再要求强制隔离。“乙类甲管”传染病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以及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乙类乙管”传染病根据病情需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隔离不再是唯一的措施。对已经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可以采取隔离措施;而对于甲、乙类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时,可以采取限制聚集性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锁疫区等紧急措施。 停止进行交通卫生检疫。发生甲类(包括“乙类甲管”)传染病时,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但“乙类乙管”传染病不实施该措施。
在过去三年,我们曾经所熟悉的新冠密接人员流调、每日新冠疫情信息等也都在调整为“乙类乙管”后退出历史舞台。此前的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已经宣布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改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对此称,日后的发布将保留确诊病例、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不再公布密切接触者相关信息。对疫情公布频次变化情况也会进行调整,最终调整为每月一次。此外,疾控对新冠疫情的监测重点做出改变,将前期以每一个病例为重点的监测,调整为以疫情趋势、重点人群为重点的监测。
中外人员往来管理在“二十条”基础上继续作出优化。《方案》显示,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
此前,“二十条”将“7天集中隔离+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对中外人员往来进行管理,目的是防止新冠输入性病例,也能尽早对最新的变异毒株做出监测预警。但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是否会加剧国内的疫情等,还有待观察。
管理的重点发生转移
在《方案》中,高龄人群疫苗接种工作在“乙类乙管”的主要措施被首要提及。
这块“短板”亟需补上。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28日,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8%和86.42%。但进一步细化到80岁以上时,则表现较为不理想——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和65.8%,而完成加强免疫接种仅仅只有40%。
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系统人士曾向界面新闻表示,其在临床工作中其注意到,一些有意愿接种新冠疫苗的患者,被负责接种医务人员以年纪大、有基础病、在服用药物等理由拒绝,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接种的人群,这种拒绝行为不仅直接降低了接种率,更给公众疫苗极其不安全的错误信号,因此还需要加强对基层接种医务人员的培训,并强化其责任。
张洪涛表示,此前由于严格的“甲级”管理措施,我们必须承受抗疫所带来的代价。“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优化抗疫措施,把抗疫的成本和代价合理地降低到最少。世界卫生组织已屡次说走出疫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疫苗免疫。想要缓解疫情对医疗造成冲击,首先要做的便是加强全民的疫苗接种率,特别是高龄高危人群。因为疫苗的中和抗体的保护力会随时间下降,特别是这个时候,需要及时补充加强针的免疫接种。”
《方案》也指出,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推动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界面新闻从一位珠三角地区的基层人士中获悉,前些医院已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主动下乡给老人接种疫苗。
另一个重点则是协调医疗资源调配,要实现发热等患者基层首诊与确保重症高风险人员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在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可以预见中国的城乡将会出诸多推高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由于不对传染源及密接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可能造成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短时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幅增多将明显增加就医需求,同时医务人员自身感染将导致医疗服务供给减少,因此调整初期部分地区将可能出现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现象;部分公众对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可能出现焦虑情绪,担心新冠感染后的健康危害。
在一些大城市,基层发热门诊可以起到发热病人分流、分级诊疗的作用。但由于公立医疗资源本身较为丰富,分级诊疗意识未能建立等原因,许多发热病人仍然医院。实际上,大部分新冠感染者在感染新冠病毒时通常感到惊慌。界面新闻从不少门诊医生中了解,给予患者科学的健康咨询与用药指导便能解决大部分患者的就诊需求。
在本次《方案》也特别强调了实行分类分级健康服务。即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和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提供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分类分级健康服务。社区(村)协助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居(村)民委员会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老年人及其他高风险人群,提供药品、抗原检测、医院等工作。
此外,界面新闻曾报道相比于城市,乡镇地区的基层医疗资源一直存在分配不均的情况。特别是春节返乡潮至乡镇地区的基层医疗承压。在本次《方案》也再次专门提及提高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疗保障能力,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其中特别指出要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统筹城乡医疗资源,按照分区包片的原则,建立健全城医院医院对口帮扶机制。由此来解决乡镇医疗资源承压的情况。
而重症防护的重点则在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方案》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20%。
香港大学病毒学家金冬雁向界面新闻表示,现在最需要做的便是将此前核酸检测与做流调的医疗资源更好抽调利用做好重症率防护,如使用好辉瑞新冠口服药预防重症进展也将有助于我们度过因基数大而产生的高重症率难关。
《方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医院应当设置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要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备重症医护力量,确保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需要时24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
此前被用医院也被合理运用起来。界面新闻曾解析,医院规划是按照“平疫结合”的模式建设,其医院收治相关感染患者。《方案》也明确,医院提标改造为亚(准)医院,医院仍然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