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靶向药物导致患者死亡,忽视了哪一点

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纳入医保以及治疗费用的下降,医院肿瘤科的应用逐渐增多。

然而,相关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罕见不良反应要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

本文报道一例利妥昔单抗导致的间质性肺炎病例,以供参考学习。

病例回顾

男,55岁,既往史: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主诉:不明原因头痛伴肢体乏力2月

颅脑MRI检查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区域占位,考虑恶性肿瘤。

于-06-04日行「开颅右侧小脑半球及蚓部占位切除+去骨瓣减压术」。

病理报告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患者术后复查头颅MRI提示:右侧小脑病变残留。

-06-27、-07-18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方案化疗2周期。

具体用药:利妥昔单抗mgivgttd1,替莫唑胺mgpoqdd1-5。

年8月患者头晕、头痛较前加重,复查头颅MRI示右侧小脑强化病灶较前增大。

予以全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DT0cGy/15f,1f/d,5f/w。治疗后复查颅脑MR病灶明显缩小。

-09-13开始患者出现间断发热,38.0℃左右。未诉咳嗽咳痰、胸闷气促、恶心呕吐。

查血常规、生化未见明显异常,降钙素原0.ng/ml,痰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抗酸杆菌涂片阴性,G试验阴性;11项呼吸道病原体感染IgM阴性;血厌氧菌、需氧菌分别两次两套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其后经验性予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givgttq8h抗感染治疗。

治疗后患者仍然反复发热,Tmax≥40.0℃,并伴有呼吸急促。查体双肺仍未闻及异常。

9月20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肺纹理征网格状、条索状,紊乱不清。双肺门未见增大。

纵隔未见偏移,心脏及大血管显示形态正常,纵隔内未见肿块及肿大淋巴结,未见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

胸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肺炎改变

血气分析提示酸碱度PH7.、PCO.2mmHg、PO.5mmHg、实际碳酸氢根18.6mmol/L、标准碳酸氢根21.1mmol/L血氧饱和度85%。

结合患者治疗经过,考虑利妥昔单抗所致的双肺间质性肺炎。给予甲强龙80mgivgttq12h抗炎治疗。

最后因医治无效患者于5天后临床死亡。

讨论

本患者诊断「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明确,治疗过程中使用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

两疗程后第7周患者出现发热不适,相关检查未发现肺部感染的证据,但胸部CT检查提示间质性肺炎。

结合患者诊疗经过,考虑利妥昔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以弥漫性肺实质、肺泡炎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的病理改变,病毒感染是间质性肺炎最常见原因。

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气急、气短,胸部CT检查表现为双肺磨玻璃影、网格状、蜂窝状、斑片状影。肺功能检查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及低氧血症。

利妥昔单抗诱导间质性肺炎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补体的活化有关。

此外,利妥昔单抗对B淋巴瘤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因而对机体正常的体液免疫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损伤,这也可能导致间质性肺炎的发生。

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对于利妥昔单抗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建议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此外亦有大剂量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间质性肺炎的报道。

抗感染治疗是间质性肺炎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激素治疗的同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改善患者预后。

本患者明确诊断后虽给予大剂量甲强龙抗炎治疗、抗生素预防感染,但患者对治疗反应差,最终因治疗无效死亡。

死亡可能与确诊时机较晚、间质性肺炎严重有关。因此对于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的患者建议常规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临床诊疗中,你遇到过容易被忽视的不良反应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共同学习哦~

推荐阅读:

化疗必备技能

8种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当肝癌遇上肝性脑病,这5招要掌握

你和主任眼中的血常规,差距有多大?

癌性腹水

9种治疗方法一次性掌握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乳腺癌?

作者:陈益生

编辑:晶晶王

题图:shutterstock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发病
白癜风发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ong.net/zdxfywh/46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