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不停,继续宅家,家长需警惕儿童可

今天是3月的第1天,在过去的2月里很多人都是宅在家中,我们也是如此。

宅在家中的第N天,你们的心情如何?

我猜是:大人盼望着复工,孩子盼望着开学,很多人都盼望着能够自由放飞的日子。

可是,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这些盼望没有那么早可以实现。

继续宅在家里,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外出,仍然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为国家做的基本贡献。

在这一次波及全国的疫情中,很多人都经历了心理上的冲击。

从“警觉期″的恐慌、焦虑、疑病,到进入“抵抗期”,调动身体各种防御手段使机体适应改变了的环境。进而可能出现“同情疲劳”(由于在短时间内,高强度地接触不幸的讯息而产生压力、冷漠、愤怒的心理状况),再到心理调适期,最终心理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既能够正常地生活,保持适度的焦虑,又不会过分担忧和抑郁。

我们大部分人通过自我的调适,都能够平稳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只有极少的人会进入心理“枯竭期”。

但是,很多人会忽略一个群体:处于儿童和青少年期的孩子因为心智的不成熟,信息获得的不全面,以及个人气质的不同,在这一次疫情当中,可能也会面临一些心理上的风险。

“妈妈,我会死吗?”

小杰是我一位朋友家的孩子,最近他说了一句话,让他的妈妈颇为担心。朋友因此惴惴不安,打电话问我应该怎么办?

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

因为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家中看电视上的报道,4岁的小杰知道最近自己不能够出门的原因是“外面有病毒”。

再看到电视上医生护士们都穿着白色防护服,全身都保护得严严实实,他意识到这个病毒“有些可怕”。

病毒这个概念就这样植入了小杰的头脑。

有一天晚上,小杰睡觉时不小心把被子踹了,受了凉,早上醒来时,就有一点流清鼻涕,还伴有咳嗽。

妈妈清楚最近一家人都没有出去过,也知道晚上孩子被子没有盖好,所以,很轻松就判断出孩子是受凉感冒了。

于是,她给小杰吃了感冒药,并给他多喝热水,并没有过分在意。

可是一连两天过去,妈妈发现小杰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对劲,总是一副忧心重重的样子,连他最喜欢的机器人都不喜欢玩了。

妈妈就问小杰“怎么回事”,没想到小杰竟然问她:“妈妈,我会死吗?”

原来小杰认为:自己咳嗽的症状跟电视上的肺炎症状符合,他担心自己已经得了肺炎,所以,心里很害怕。

疫情之下,儿童的心理风险

1.焦虑、恐惧、抑郁

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不如成人,在疫情的认识上常常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容易出现一些负面的联想,进而导致出现焦虑,恐惧,不安,甚至是抑郁的心理问题。

小杰就是因为知道肺炎可能会有咳嗽症状,所以,错误地把自己的咳嗽联想成肺炎的症状,进而产生恐惧的情绪。

2.失眠、易怒、多疑(疑病)

当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状况时,难免会担心自己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进而出现恐惧与疑病的症状。特别对于一些疑似或者已经确诊的心患肺炎儿童来说,很容易产生恐惧、抑郁、焦虑,易被激怒、失望、抱怨、失眠、甚至濒死感等不良情绪。

3.孤独、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因为这段时间大部分孩子都长期地待在家中,既不能够出去跟同伴玩,又不能够按时地上学,也不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玩耍。所以,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消极情绪,比如孤独、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等。

孩子虽小,但是也有情绪波动,也不停地感知着这个世界,当面对灾难或者危险时,他们也会有强烈的心理体验。这一点,家长不能忽视。

家长应该给孩子做生命教育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一西塞罗

面对疫情中每天上涨的死亡人数,特别是李文亮、夏思思、彭银华等一个个年轻又鲜活的生命消失了,我们大人会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而对孩子而言,他们也同样感受到了生命的冲击。

当4岁的小杰问:“妈妈,我会死吗?”

这时,他已经产生了“死亡”的概念。

一般儿童在4岁左右都会产生这个概念,这时,如果孩子没有正确地理解死亡,就可能会出现“死亡恐惧”,甚至造成一辈子的阴影。

当孩子对于”死亡“的问题没有得到合理解决时,他们还会做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会不停地追问父母关于死亡的问题,会害怕跟亲人分开,会担心自己的亲人会死等等。

在美剧《小谢尔顿》中,小谢尔顿因为差点被香肠噎死,经历了“濒死体验”,在之后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敢吃固体食物。用咱们中国的成语来讲,就是“因噎废食”。

因为,他觉得固体食物是危险的,吃固体食物可能会让他再次面对死亡,而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呢,所以,他不能让自己有死亡的危险。

要知道小希尔顿是智商堪比爱因斯坦的天才,连火箭设计他都不惧。可是经历过这一个“灾难”事件,在心理上,他却一时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连很简单的常识逻辑都忘记了。

可见,对于生命的认知并不与知识和智商高低直接挂钩,其中还伴随着很多情绪体验。

从心理学上建议,当孩子4岁以后,父母和老师就要及时正确地给孩子做生命教育。

0~4岁的婴幼儿家长可以用童话或者比喻的方法跟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比如,可以拿孩子身边的事情比喻,玩具坏了,不能够发出声音,也不能动了,就是“死亡”。

4~7岁的孩子家长不能刻意地回避“死亡话题”,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身边有一些事情会增加死亡的概率,让孩子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避免危险。“比如,不要到池塘里游泳,不要在大马路上玩耍,不要将圆形的东西含在嘴里等等。

可以联系身边真实的人或者动物,给孩子讲解死亡的概念。小狗不动了,没有呼吸了,再也不可能陪着你玩了,我们需要将它埋葬等等。再比如,可以通过这次的疫情,给孩子讲解那些英雄的事迹。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解病毒是如何攻击人类,人类如何反击,为什么还是有人会死亡,死亡对于自己和他人有什么意义。

家长也可以利用一些绘本帮助孩子理解生命。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万次的猫》都是不错的选择。

7~13岁这时的孩子已经具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够独立思考。建议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一些科技馆、博物馆,或者利用一些科普视频,让孩子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人一生的过程,把“死亡”作为一件“客观的”事情来看待。

生命教育可以让孩子感悟生命的可贵和有限,从而激发孩子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如何在家中帮孩子调节心理

生命教育是从一个大的方向来帮助孩子认识疫情,而孩子的心理调整,更需要在生活中的点滴中来渗入。

特别是在不知还要持续多久的宅家状态中,想要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需要家长多费一点心思。

1、家长先要维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情绪本身是有“传染性”的,而家长也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只有家长的情绪稳定了,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家长是积极、有力量的,这对稳定孩子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

2、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居家活动。

不要让孩子总是盯着电视或者手机,单调的活动容易滋生焦虑的情绪。建议家长可以将孩子每天的生活做一个计划。比如,半小时的运动,半小时的绘本,半小时的画画,半小时跳舞,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这样可以转换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孤独、厌烦等负面情绪的滋生。

3、用唱歌进行呼吸训练。

如果是对大人的话,我们一般会建议: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做一些深呼吸或者冥想。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会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换一种更好玩的方式,那就是唱歌。因为音乐本身就有调节心理的作用,而唱歌要运用到呼吸的一张一弛,对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也有帮助。

4、多跟孩子沟通

情绪需要有释放的渠道,特别是负面情绪。在心理咨询当中,有一项非常简单的技术就是“倾听”。当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或者负面的情绪描述出来,家长能够耐心的倾听,再加之以恰当的“共情”,这心理上的负面能量就被卸掉了一大半。所以,家长不妨隔段时间就跟孩子聊聊天、谈谈心,将孩子的负面情绪及时释放掉。

5.合理膳食,多吃抗抑郁的食物。

虽然说现在出门不容易,能够选择的食物也相对减少。但是家长还是要尽力让孩子的饮食多样化,不要总是吃单调的食物。首先,这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另外,重复单调的食物,也容易让人产生不愉悦的情绪。

另外,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让心情愉悦、消解抑郁情绪的食物,比如说洋葱、香蕉、深海鱼、菠菜、南瓜等。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ong.net/zdxfyyf/10316.html


当前时间: